贴一篇旧文,有感于近来有人再次提起的“双侧乳房对称”以及“等我下班再死”

——————————————————————————————————————

大概没有哪个学科像医学这样,既为大众了解,又不为大众熟知;也没有哪个职业像医生这样,一边受到患者或者家属真心或者不真心的感谢,一边又被明真相或者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唾弃和谩骂。前者是说,举个例子,即便是一位农村老妪,大概也说得出CT这种名词儿,然而,即便让白领或者精英来阐述一下CT到底是个什么东东,恐怕也没几个人诌得出Computed Tomography的全称来。因为看上去,医学实在是一个简单的东西,在我们情愿或者不情愿地去看医生之前,各种常规流程已经了然于胸了:口述病史,开单化验,取结果,缴费取药。近来不少有识之士高喊“医学不是科学”的论调,一部分源于对神奇的中医药和养生学的痴迷,另一部分大抵也是出于对这种常规程序的厌烦。显然,这种看上去实在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左看右看也不好意思划进“科学”的范畴,基因,遗传,分子和蛋白质这些专有名词,看上去和临床看病也没多大相干。

有点扯远了。今天要说的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医学术语,顺道与各位看官分享一下临床上的一些小秘密,兴许哪天真用得上。为什么想到说说医学术语这件事儿呢?这与最近一位比较倒霉的医生有关。话说四川内江有个出车祸的,伤得蛮重,叫了120,负责出诊的医生当场判断此人已死亡,便拉上另一位伤者走掉了。万幸的是,此人被送到殡仪馆之后,又被发现没有死亡,赶紧抢救了一回。当然最后还是死亡了。虽然都是死亡,性质可不一样。把活人送进殡仪馆,这可是轰动一时的新闻。舆论铺天盖地,120和出诊医生出了名。我国的医生真的干得没啥技术含量,前番抛出了“颠簸”复活学说,随后又抛出“抢救已无意义,两者相权,遂拉走了伤势较轻的,有较大生还希望者”的理由。笔者不由得感慨,在当下行医,真是IQ和EQ都要足够才好。群众不是傻瓜,记者就更不是了。先不论这两种论调前后之矛盾,先从常识判断就让人没法接受。地球人都知道人死不能复生,颠簸能复活的话,以后医院里都备着蹦床好了,以备不时之需。就算当时生命体征已经消失,判断死亡还是多少慎重些吧,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氛围中,死人还要求你多按几分钟呢(指心肺复苏),更不要提刚断气,可能还没死的车祸伤者。当然之前要跟家属说明白了,按断肋骨胸骨以至于肝破裂的要理解,别像那位北大教授似的索赔500万就好。这属于IQ不足的表现。

EQ不达标就更让人哭笑不得了。“抢救已无意义”这种话是一个医生在公众场合该说的吗?医德何在?良心何在?!媒体和记者早就盯着你了,还不知轻重口不择言,这不是把自己,以至于领导放在火上烤吗?“抢救已无意义”这个医学术语,医生之间交流就好了,这代表专业人员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和预判,“希望渺茫”对于医生来说是一个统计数字,对于病人和家属来说可就是天大的事情了。这种无厘头的医学术语怎能公之于众?特别是在记者面前?就算你基于医学判断此人难以救活,也不可以当即就宣布死亡,事实是,这个患者“死亡”的过程极其漫长,甚至在冰冻的殡仪馆还保持了120/80mmHg的血压。抛出“抢救已无意义”并宣告死亡的做法,实在是愚不可及。

类似无厘头的医学术语,其实之前早就有过。某地招考公务员,体检的标准中有一条:“双侧乳房对称”。一经披露,令有识之士啼笑皆非。在招考一个令人产生无限“潜规则”联想的职位的体检标准中有这么一条,实在是让公众不怀好意地冷笑了许久。这种现象类似于妇科女患者看见相貌猥琐的男大夫掉头就跑一样,怀着恶意的预期,恰逢点睛的提示。实际上,翻开任何一部医学教科书,提到乳腺体检的时候都会要求观察“双侧乳房是否对称”,这是鉴别乳腺有无畸形,有无乳癌外在表现的重要一步。很可惜,这样的医学术语一旦进入公众的视野,便会显出“无厘头”的特征来,产生一些意想不到而又意料之中的效果来。

因此我呼吁,找一位名师,好好给医生们上上课吧!IQ和EQ都不行的,还是别当医生了吧。西洋鬼子们都把最聪明的人送去学习医术,我国也当如此。否则,医疗界难免继续充当有识之士们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