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叔34岁患壶腹腺癌,二十年后胃肠道接连多发腺癌,什么结肠癌、胃癌…全来了。是什么让他如此悲剧?难道肿瘤天生注定?Thomas Rio Frio等人在他的细胞中发现了染色单体过早分离、嵌合性非整倍体和染色体结构异常。他们在纺锤体组装检验点基因BUB1B中发现了一系纯合子内含子突变,即c.2386-11A→G,这个突变创造了一个新的剪切位点取代原本的位点。这项发现扩展了BUB1B基因突变的表型和嵌合性非整倍体综合征的范围,它包括常见的成年起病癌症,同时也为APC蛋白(腺瘤性结肠息肉基因,即APC基因编码)和BUBRI蛋白(BUB1B基因编码)之间的关联提供了证据。这位大叔的病例是纯合子BUB1B突变引起嵌合性非整倍体综合征的第一例报道,临床症状与之前报道的嵌合性非整倍体完全不一样,却和APC基因突变的病人极其相似。BUB1B基因在细胞分裂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小突变怎样发挥大效应?BUB1B基因和APC基因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看科学家一步一步深入研究。(简报请见这里,详情请见这里

    本文还有一篇题为为何肿瘤与生俱来?-纺锤体组装检验点、非整倍体与胃肠道肿瘤的社论。文中说:肿瘤的遗传易感性一直是科学家们探讨的热门话题,其与基因组不稳定性相关。基因组不稳定包括微卫星不稳定(碱基对的错误匹配)和染色体不稳定(染色体数目异常),后者与非整倍体导致肿瘤发生有关,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看看整倍体是怎么形成的。有丝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形成后附着在着丝粒上,通过着丝粒与纺锤体相连接并被纺锤体拉开,从而平均的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内。正常情况下,如果有着丝粒没有与纺锤体的微管相连,形成所谓的“落后染色体”,就会被一个信号传感装置识别,并阻止有丝分裂的进一步进行。这个信号传感装置就叫做纺锤体检验点。只有所有染色单体都各就各位时,纺锤体检验点才会失活,让有丝分裂进行下去,它保证了整倍体的形成。但如果纺锤体检验点发生突变的话,有丝分裂就可能在染色单体尚未各就各位时进行,造成染色体分配不均,即非整倍体的形成。

    临床上把由此造成一组疾病称为嵌合性非整倍体综合征,病人是嵌合体,体细胞是不同程度的非整倍体,他们通常童年时即有发育障碍,并对肿瘤易感。本期简报中Thomas Rio Frio等人经研究证明,嵌合性非整倍体综合征与BUB1B基因和APC基因的突变有关,并且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作用。该研究支持了纺锤体检验点异常可以通过产生非整倍体导致消化道肿瘤发生的假说,并提示纺锤体检验点的功能异常是一些肿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强调了纺锤体检验点对基因和蛋白水平改变的敏感性。基因突变对肿瘤发生的作用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而格物致知也是科学研究的乐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