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副反应、致癌作用和耐药性不说,Vemurafenib的确是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新世纪福音,它可以提高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存活率和无疾病进展存活率。

还记得《非诚勿扰》中的李香山吗?弥留之际,他发出这样的肺腑之言:“长了黑痣赶紧点去,千万别以为它能带来好运和性感。”的确,黑色素瘤,尤其是已经发生转移的黑色素瘤,通常预后都很差,一般Ⅳ期的黑色素瘤平均只有8至18个月的生存期。

虽然黑色素瘤在我国没那么常见,可是在美国,仅仅去年一年,就有8700人死于黑色素瘤,占到总死亡率的0.026%。业已发生转移的黑色素瘤更是科学家和临床医生们棘手的问题,找到新的药物在分子水平上拮抗黑色素瘤,是科学家们的新突破口。

这一次,他们把目光投向了BRAF。说起BRAF,您也许会觉得眼熟,没错,在6月11日的NEJM一篇原始论文中,就是BRAF基因在毛细胞性白血病中作祟。相比毛细胞性白血病,大约有40-60%的黑色素瘤患者携带了BRAF基因突变, 这其中90%以上的人主要是在密码子600位发生了谷氨酸与缬氨酸的突变(BRAF V600E), 少数是其他类型的突变如BRAF V600K和BRAF V600R。

而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新希望,Vemurafenib,就是作用于突变BRAF的单克隆抗体,它能够特异性地降低黑色素瘤细胞活化产物的表达,而不影响正常的组织,从而能够快、准、狠地杀死肿瘤细胞。之前的一期和二期临床试验已经发现,BRAF V600K突变的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超过了50%,本研究是Vemurafenib的三期临床试验。

氮烯咪胺(达卡巴嗪,Dacarbazine)是迄今为止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通过的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的唯一药品,因此,科学家在此试验中将氮烯咪胺设为了对照组。科学家们根据实时PCR筛选出带有BRAF突变的ⅢC和Ⅳ期、且未经手术切除的675位黑色素瘤病人,随机分到Vemurafenib组(960mg口服,一天两次)和氮烯咪胺组(1000mg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三个星期静脉注射一次)。主要观察终点是总存活率和无疾病进展的存活率。次要观察终点包括缓解率、缓解时间,以及安全性。

在平均六个月的随访中,Vemurafenib组的总生存率为84%,高于氮烯咪胺组的64%。中期分析显示,无论是总体存活率还是无疾病进展存活率,Vemurafenib都要优于氮烯咪胺。不仅仅是主要观测终点,在次要观测终点如缓解率中,Vemurafenib也有着显著的优势。

此外,在所有亚组中,Vemurafenib的优势也依然存在。也就是说,Vemurafenib在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的优势,是不受年龄、性别、乳酸脱氢酶等影响的。

当然,不可避免的是,Vemurafenib也有它的副作用,包括皮疹、关节痛、光敏性皮炎、乏力。大约有38%的病人因为不能够耐受副反应而需要减量。

另一个坏消息是,约有18%的病人在接受Vemurafenib治疗之后,出现了皮肤鳞癌和角化棘皮瘤。虽然这些肿瘤可以经手术切除治疗,而且不需要减量,但也对Vemurafenib的治疗敲了警钟。相似的现象也出现在Sorafenib(也是一种RAF激酶单抗)的治疗中。这也许提示了我们什么:Vemurafenib激活了野生型BRAF的MAPK通路?

除此之外,对Vemurafenib耐药的黑色素瘤也是令科学家头痛的事情。虽然具体机制尚未明了,但是科学家们已经高度怀疑BRAF管家蛋白在阻挠Vemurafenib与BRAF的结合,从而导致耐药。

抛开副反应、致癌作用和耐药性不说,Vemurafenib的确是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新世纪福音,它可以提高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存活率和无疾病进展存活率。另外在本期NEJM的另一篇文章中,科学家们还发现CTLA(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性抗原)的单抗Ipilimumab,若与氮烯咪胺合用,也能够提高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没有及时点痣的李香山们,也可以倚靠Vemurafenib及Ipilimumab等新药,带来好运和性感!

来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1-6-30 原始论文

Improved Survival with Vemurafenib in Melanoma with BRAF V600E Mutation. Paul B. Chapman, M.D., Axel Hauschild, M.D., Caroline Robert, M.D., Ph.D., et al. for the BRIM-3 Study Group. N Engl J Med 2011; 364:2507-2516

没读过瘾?快回到目录,继续悦读本期NEJM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