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是西方国家肝硬化和肝癌的首要原因,在国内也有几千万丙肝感染者,而且这一数目逐年增加,世界范围内丙肝已经成为接受肝移植的首要病因。面对这一病魔,人类抗击的脚步从未停止,Broceprevir和Telaprevir两种HCV蛋白酶抑制的应用为丙肝治疗的明天又增添了一抹耀眼的曙光。

记得第26期爪闻吗?八爪很高兴地向大家公告了5月份美国FDA先后批准Broceprevir和Telaprevir成为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药物的消息。这两种药均为口服HCV蛋白酶抑制剂,用于未经治疗和既往治疗失败的丙型肝炎病毒1型感染者,它们的获批标志着丙肝治疗新纪元的开始。

回顾丙肝治疗的历史,最初利用重组人造干扰素的广谱抗病毒作用,对丙肝进行试验性治疗,后来发现利巴韦林的抗HCV活性,开始有了干扰素+利巴韦林的联合治疗方案,这一方案已经成为丙肝治疗的经典,再后来长效干扰素的出现不仅减少了用药频率,也进一步提高了抗病毒效应。

这一路走来,人类抗HCV的脚步从未停止,而现在两种HCV蛋白酶抑制剂的应用,无疑又将使抗HCV战役推进一个新的高潮。早在今年3月底新英格兰医学杂志(364卷)就发表了Broceprevir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而本期NEJM则发表了 Telaprevir的III期临床试验,该项临床试验选取慢性HCV-1型感染者作为被试,将他们按未经治疗和既往治疗失败两类进行试验,结果分别公布于本期Telaprevir的这两篇文献上,结果无疑是令人振奋的。

未经治疗的慢性HCV-1型感染者

1088名患者分成3组,按如下方案分别予以治疗[注]:

  • T12PR组

(1) telaprevir+ alfa-2a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 12周;

(2)12周后:HCV RNA在4、12周可检测到,继续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36周;

HCV RNA 在4、12周不可检测到,继续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12周

  • T8PR组

(1)telaprevir+ alfa-2a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 8周;

(2)安慰剂+ alfa-2a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 4周;

(3)12周后:HCV RNA在4、12周可检测到,继续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36周

HCV RNA 在4、12周不可检测到,继续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12周

  • PR组

(1) 安慰剂+ alfa-2a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 12周;

(2)alfa-2a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 36周

结果显示T12PR和T8PR组的持续病毒学反应率分别为75%和69%,显著高于PR组的44%,而且因很快达到病毒学缓解(HCV RNA转阴)而仅需治疗24周的患者数占全部使用telaprevir治疗对象的58%,这意味着telaprevir可以显著缩短丙肝治疗疗程。

既往治疗失败的HCV-1型感染者

663名患者分为三组,按如下方案分别予以治疗:                               

  • T12PR48组

(1)  telaprevir 12周;

(2)alfa-2a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 36周

  • Lead-in T12PR48组

(1)alfa-2a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 4周;

(2) telaprevir 12周;

(3)alfa-2a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 32周

  • PR48组

alfa-2a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 48周

结果显示T12PR48组和lead-inT12PR48组的持续病毒学反应率分别为83%和88%,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R48的24%,而部分反应率分别为59%,54%,15%。可见,对既往治疗失败的HCV-1型感染,联合telaprevir同样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当然,不可避免的,在上述两项试验中,使用telaprevir的试验组中副反应(如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发生率也较对照组高,这提示与既往治疗方案一样,联合telaprevir同样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血象及各项生化指标。但这相比对HCV的良好治疗效果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啦~~

相信对付HCV,人类一定会不断创作出更多利器来赢得战役。

[注]:序号代表每个方案的依次用药顺序

了解更多关于丙肝的信息,请点击这里

来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Original Article

1 Telaprevir for Previously Untreated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Ira M. Jacobson, M.D et al. N Engl J Med 2011; 364:2405-2416June 23, 2011

Telaprevir for Retreatment of HCV Infection

Stefan Zeuzem, M.D et al. N Engl J Med 2011; 364:2417-2428June 23,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