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安慰剂相比,吡格列酮将糖耐量异常(IGT)患者向2型糖尿病转化的风险降低了72%,但在预防糖尿病的同时,会引起体重的增加及水肿。

时代在不断发展,但人们的健康水平却并没有因此而“水涨船高”。在现代人面临的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中,慢性病悄悄“潜伏”,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而在诸多慢性病中,糖尿病首当其冲,备受关注。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在2010年10月20日发布的消息,现在全球的糖尿病人数已经达到了2.85亿,我国估计有4320万糖尿病患者,发病人数仅次于印度。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的糖尿病人数仍在与日俱增,每天增加人数大概几千例。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去年的主题是“糖尿病教育与预防”,旨在通过健康宣教的方式帮助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与此同时关于糖尿病的各项基础、临床研究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可以算作医学领域的一大热门课题,本期NEJM原始论文《吡格列酮:预防糖耐量受损向糖尿病的转归》通过临床实验,探索了吡格列酮对糖耐量受损的患者在预防糖尿病方面的意义。

1999年WHO对糖尿病的自然病程的分为三个临床阶段,即正常糖耐量(NGT),血糖稳定机制损害(IGH)及糖尿病阶段,其中IGH包括空腹血糖异常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和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由此可见,IGT可能是正常人群向糖尿病患者过度的一个阶段,对此人群采取措施预防其发展为糖尿病有积极的意义。糖耐量受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二型糖尿病的转归密切相关。来自德克萨斯州大学医学部的学者们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来考察吡格列酮是否能减少IGT成人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物,属胰岛素增敏剂,作用机制与胰岛素的存在有关,可减少外周组织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增加依赖胰岛素的葡萄糖的处理,并减少肝糖的输出。与磺酰脲类不同,本品不是一个胰岛素促分泌药。其作用机制是高选择性的激动过氧化物酶小体生长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 1 ,PPAR-γ的活化可调节许多控制葡萄糖及脂类代谢的胰岛素相关基因的转录。

研究者将602名IGT患者随机分配到吡格列酮组和安慰剂对照组。中位随访时间为2.4年。对每名患者每季度测定空腹葡萄糖水平,每年进行口服葡糖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结果决定该患者是否转归成糖尿病。

试验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在吡格列酮组为2.1%,安慰剂组为7.6%,转化为糖尿病的危险系数在吡格列酮组为0.28(95%置信区间,0.16-0.49;P<0.001)。实验组中48%的患者转化为了正常糖耐量,这一数据在对照组为28%,P<0.001。与安慰剂相比,吡格列酮更显著地降低了空腹血糖(这两组的数据分别为8.1mg/dL和11.7mg/dL,P<0.001)。OGTT在此两组中的结果分别下降了30.5mg/dL和15.6mg/L,P<0.001,HbA1c在两组中的结果分别为下降0.04%和上升0.2%,P<0.001。另外,吡格列酮治疗与舒张压的降低相关(两组结果分别为2.0mmHg和0.0mmHg,P=0.03),颈动脉内膜增厚发病率也有所下降(31.5%,P=0.047),HDL含量有所上升(7.35mg/dL和4.5mg/dL,P=0.008).但是同时,实验组对比安慰剂组的患者有明显的体重增加(3.9Kg与0.77Kg,P<0.001),水肿的发生也更常见(12.9%与6.4%,P=0.007)。

最后研究者们得出结论:与安慰剂相比,吡格列酮能降低72%IGT患者向2型糖尿病患者的转化,从而有效预防糖尿病,但是同时会引起体重的增加和水肿。

来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1-3-24 原始论文

Pioglitazone for Diabetes Prevention in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Ralph A. DeFronzo, Devjit Tripathy, Dawn C. Schwenke,et al. for the ACT NOW Study. N Engl J Med 2011; 364:1104-1115.

没读过瘾?快回到目录,继续悦读本期NEJM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