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class=”alignright size-medium wp-image-7738” style=”border-style: initial; border-color: [becomeconsultant.com](http://becomeconsultant.com) initial;” title=”ecg” src=”/wp-content/uploads/2011/11/ecg-300×187.jpg” alt=”” width=”300″ height=”187″ />今年7月2日,前凤凰网总编辑、现百视通首席运营官吴征先生因游泳时突发心肌梗死,最终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9岁;2005年8月,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因心脏病突然去世,年仅46岁;2007年6月,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因心肌梗塞抢救无效在家中去世,年仅59岁……

这些名人的死因都指向了同一个病:心脏病。其实,心脏病只是一个笼统的简称,这里面有我们所熟知的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追忆这数位名人的病史可以发现,他们生前都从未发作过心脏病,并没有对自己的心脏多加注意,一不小心发作起来居然就要了命,落得个英年早逝,不由令人扼腕叹息。

不过,如果你还认为患上心脏病就像得场车祸受点外伤那样,属于“突发事件”的话,那么你错了!心脏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它是一种长期积累出来的病!就如同雪崩,它需要常年的积雪不断堆积,平时看似风平浪静,但是一旦发作往往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心脏病之所以“可怕”,往往因为人们没有很好的预防措施,无法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再加上对一些报警信号不闻不问,周围的人又没有很好的急救知识,才会酿成惨剧。疾病重在预防,要想保持心脏健康,就必须从生活方式的一点一滴做起,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让我们从下面4个故事中收获些启发吧:

故事1:牙疼也等于心绞痛?

小王是一家跨国公司的销售经理,今年40岁,平时忙得“一年365天不着家”。有一天,他在饭局上突然感到阵阵牙痛,起初并未在意,以为只是牙周炎犯了。过了1个月,他的牙痛越来越重,几乎隔天发作一次。小王抽空去看了口腔科。口腔科大夫检查小王的牙齿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追问病史后建议他去内科看看。心内科大夫给了小王做了心电图,发现有心肌缺血的迹象,并告诉小王,他的牙痛其实是心绞痛发作。小王百思不得其解:我只是牙疼,和心脏有神马关系?

启示1:注意心脏的报警信号!

首先,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心脏病,其最初的来源都是动脉粥样硬化。也就是说,给心脏供血的动脉(冠状动脉)因为斑块的堆积变得狭窄了,心肌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从而发生心肌缺血,具体表现就是心绞痛。

心绞痛主要特点就是发作性胸痛。它通常在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当时发作,这种痛往往是一种压迫感和钝痛,而并非尖锐痛。心绞痛,顾名思义应该是发生在心前区也就是左胸前的部位。但是,由于左肩、左臂、牙齿等地区的感觉神经和心脏的感觉神经经常走同一条“道路”,所以大脑就会误把心痛当成“肩痛”、“手臂痛”甚至“牙痛”。

在生活中,如果像小王这样牙痛剧烈,但是又没有明显牙病的朋友们就要小心了,如果经过口腔科大夫的处理,或者自己吃止痛片都不能缓解牙痛的话,那就得考虑是否是心脏在“报警”,需要前往心内科就诊。千万别因为所谓的“牙疼”耽误了自己的心脏。

另外,我们的身体还存在其他“报警信号”。比如,肾脏动脉硬化可能会引起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也就是慢性肾衰,下肢动脉硬化会导致下肢发凉、麻木,行走时小腿麻木、休息后消失等症状。出现这些现象就要小心全身其他动脉也可能存在粥样硬化,尤其是心脏。

故事2:怕它,就要改变自己!

李凡曾经是一名武警,常年高血压、高脂血症。他在退休后没多久就因为心肌梗死进了医院,据他的描述,心梗发作时他抱着家人的腿,不断颤抖,感觉就像快死了一样,那种恐惧感“无法用语言形容”。出院后,他决定“这辈子不想再闯第二次鬼门关”。于是,在医生的建议下,李凡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第一,调整自己的饮食,少吃大鱼大肉,多吃蔬菜、鱼类,每天1个水果;第二,把烟酒都戒了;第三,再也不熬夜看球了;第四,坚持每天清晨打太极拳,晚饭后和爱人在公园遛弯。结果呢?三年坚持下来,他不仅摘掉了心脏病的帽子,而且血压也都接近正常水平了。

启发2:养心秘诀——吃得好,玩得好,睡得好!

所谓吃得好,并非每日肥甘厚味,而是要像李凡学习,每日“粗茶淡饭”,低盐低脂低糖,多吃粗粮、豆类、新鲜蔬菜瓜果。

所谓玩得好,就是要进行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什么是适当?1周3次,每次半小时的让人略微发汗的体育锻炼即可。当然,运动要讲究循序渐进,不可勉强做过于剧烈的运动。

所谓睡的好,就是要合理安排工作生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做到弛张有度。吴征先生英年早逝,据说就是与其熬夜加班精神紧张有很大关系。过于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会诱发心脏病,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几乎是每一起心脏病爆发事件的诱因。因此,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保证规律的起居非常重要。

吃得好,玩得好,睡得好。这三点看似非常简单,其实也需要从点滴开始,不断积累才能做好的。保护心血管健康就像搭宝塔,搭建起来非常困难,一块都不能缺不能少,还需要长期保持。一旦少了哪块,想推倒它就易如反掌。

故事3:目击者,你该怎么办?

陈晓是一名大学教师,平时偶尔心绞痛发作,服药一直不规律。有一天,他在桑拿中突然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叫了一声就趴倒在地。在场的服务员吓坏了,赶紧打120急救,然后就手足无措,站在那儿干等了十分钟。等急救车将陈晓送上车后,一切都已经晚了。当时换做你在场,你该怎么办?

启示3:给力的心外按压!

首先,遇到有人心脏病急性发作,当务之急是要先拨打120,并且呼唤其他人的帮助。然后要将其扶至平卧位,呼叫或者拍打以确认他是否意识清醒。确认有没有意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意识清醒,可以舌下含化一片硝酸甘油、复方丹参滴丸或救心丸,等待急救车的到来,或者等缓解之后尽早就医。如果意识不清醒,并且也摸不到脖子两侧动脉的搏动,那么就意味着心脏骤停。这时候死亡即将来临,必须在“黄金五分钟”内及早进行心肺复苏。

尽管心肺复苏很专业,但是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多少补充这方面的生存常识。心肺复苏操作中最关键的就是心脏按压。首先病人平卧,背部靠在坚实的物体或地面上,急救者跪在患者一侧,沿着患者胸部最下方的肋骨向中心滑到中点,然后向上一个拳头的距离,以此为按压点,将两只手重叠,手掌置于此点之上,两臂伸直,靠自身前倾的重力通过手臂和手掌向下按压,一压一松,如此坚持1分钟100次按压。如果可能的话,每按压30次加入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按压的同时,如果患者恢复脉搏,口唇转红,开始有自主呼吸,就说明复苏有效,一条生命得以获救。

但是,很多人在面对这种突发情况之时,并不会这项复杂的操作。那么,最好的急救办法就是一边寻求帮助,一边老老实实地守护在患者身旁,安慰患者让其平躺休息,尽量不要大喊大叫或者拖动患者,因为这个时候任何精神压力和体力劳动都会加重心脏病的死亡风险。

故事4:鸭梨太大,怎么办?

宋总是一家国企的总经理,平时工作繁忙,最近的一个月又因为一个跨国项目忙得“鸭梨很大”。项目好不容易顺利完成了,宋总感觉身体疲惫不堪,决定回家放松放松。正巧,恰逢世界杯开赛,宋总是个铁杆球迷,在家叫上几个好友喝着啤酒对着电视,熬夜看球,结果,释放压力的第三天,宋总就因为夜里2点突发心脏病住进了医院。宋总后悔不已,感慨自己没有被工作累死,反而“被娱乐给累死了”。

启发4:放松是有限度的!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压力与日俱增,谁能说自己毫无鸭梨?有鸭梨是好事,但是有时候太大了也会加重患心脏病的砝码,使得心脏不堪生命之重。那么,如何让自己从身心俱疲的生活中逐渐解脱出来呢?

如何适当放松压力,给心情做减法,不同的人会不同的招。有些人喜欢静,一个人听音乐、锻炼、睡觉,就觉得很放松;有些人喜欢闹,认为要和朋友一起看电影、K歌、去酒吧才能释放自己。这些都没有错,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再怎么放松也别忘了自己的“心脏”。

不少人一到假期就开始熬夜上网、K歌、玩游戏,或是做各种剧烈运动,吃薯片、垃圾零食等等,这些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生活中也在不断上演类似年轻人死在跑步机上或者电脑前的悲剧。因此,如果你最近工作紧张,需要好好放松一下的话,可以选择一些轻体力的运动,做做瑜伽、体操等,或者邀上几个好友一起聊聊天,散散步,保持心情愉悦,不要过于兴奋,然后还可以好好地睡上一觉,把精力睡回来。

另外要注意的是,压力是需要随时释放的,不要等到不堪重负的时候才给自己猛放假。压力大的时候,试着深呼吸,动作越慢越好,吸气时肚子会慢慢涨起来,憋住几秒钟再缓慢呼出,吐气时肚子再沉下去。如此重复几次,这是全世界共通的舒压方式。

zp8497586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