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身”在荷兰,但想要真正融入并理解荷兰的文化并不容易,很多时候不过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罢了。巧合的是实验室里居然有个荷兰籍华人实习生,名叫建颖。她生在中国浙江,长在荷兰。与她聊天时,我接触到了不少自己不曾想过的话题。

建颖曾赴中国台湾的医学院交流访问,医院里的一些场景让她颇感尴尬。有一次她跟医生出门诊,医生在给病人甲看病时,病人乙破门而入,跟医生说起自己的病情,说了几句话后,病人乙就离开了。

建颖问我这样的场景是否有不妥之处。我首先想到的是,病人乙插队了,并且医生有意无意地允许、纵容插队是不妥的。但建颖向我提出了另一个看法:医生不应允许病人乙窥探病人甲的隐私,也不应任由病人甲倾听病人乙的隐私。病人乙当着其他病人的面大曝自己隐私也十分不妥。

这样的看法着实新鲜,对于隐私的保护,我们在不同情况下似乎有着迥异的态度。由于条件所限,在就诊时对于病人隐私的保护不免有所欠缺。有些医院的门诊可能还是两个医生在一个诊室同时看病,这时候病人的病情与隐私就可能被其他患者了解。

当然,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已经开始注重保护患者隐私。其实在一些科室(例如妇产科),很多患者已经逐步开始重视保护自己的隐私,要求在有隔离的状态下进行检查;很多女性患者在叙述病情时也更希望能单独向医务人员叙述,避免他人听到。

对于隐私的界定与关注,可能只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台湾地区如此,大陆的医院也有同样的现象,用建颖的话说,这可能是中国人的习惯而已。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也隐私那也隐私的太矫情,若只是去看个感冒,有啥隐私可言?

这样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国人对于一些小毛小病并不会过多在乎;而洋人似乎并不愿意他人知道自己微恙。荷兰的法律规定对患者信息严格保护,一般情况下即使用人单位也无权过问其雇员的医疗细节。我国在这方面也正在努力完善制度规范,例如对于乙肝患者的隐私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曾经在招聘过程中的“乙肝歧视”得到了遏制。

同时,患者也应对自己的权益重视起来。或许这次只是感冒,下次却可能是一些真心不希望他人知道的事。很多时候若患者提出希望隐私保护,医务人员还是愿意接受的。

目前,医院的诊室条件正逐步改善,避免了过多患者挤在一个诊室的尴尬局面。但归根结底,最要紧的还是个人观念。在非紧急情况下,如果再次遇到就诊过程中其他患者突然闯入的情况,患者与医生能否共同阻止这样的行为呢?不仅仅因为秩序,同样也因为隐私。

原文已发表于2012年5月12日《东方早报》,转载请注明。

zp8497586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