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几周以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经刊登了一篇来自北京疾病控制中心(CDC)的文章,八爪也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了报道,请见《One Vaccine in北京》。当时,我们在文章的结尾留下了悬念,“接种疫苗是对是错,可能只有时间才能给我们最后的答案。”于是,本期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又刊登了国家CDC的研究结果,相信通过这一次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当时接种了H1N1疫苗的人们,应该可以放心的说,的确是做出了一次正确的选择。

在正式开始文章之前,还是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整个事件的过程。2009年,流感大规模来袭,世界各国都积极应对,当然中国也不例外。在经历了2003年的SARS事件之后,中国政府及卫生相关部门,对于应对此类大规模的卫生应急事件,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和举措。早在当年夏天的时候,就已经根据X-179A的菌株研制了数十种疫苗。2009年,也正值中国国庆69周年庆典之际,当时是以国庆大典参与人群及易感人群优先,广泛的接种了H1N1流感疫苗,成功的、安全的度过了这一次的流感大爆发。

针对此次大规模的疫苗接种,社会各界都对疫苗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如何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保证接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在2010年1月,国家CDC的有关专家在Lancet上发表了针对此次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及免疫性相关的研究结果,从一定程度上澄清了事实。而今天我们看到的这篇文章,更证明了此次接种是经过了严密的论证、计划与周密的实施安排的。

此次疫苗的接种,从2009年9月21日至2010年3月21日期间,共涉及近9千万人。正如《One Vaccine in 北京》里介绍的一样,大多数的接种者采用被动监测报告的方式,对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进行报告。而疾控中心,也采取了网上申报、重点人群监控以及抽样调查等方式,对此次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采用了全新的IT方式,即国家免疫信息系统及不良事件上报监测系统(National Immuniz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National 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 (AEFI) Surveillance System),使各级CDC能够迅速通过互联网将不同地区的数据收集汇总,第一时间获取不良事件相关情况。可谓医疗信息化的又一成功案例。文章中也给出了这一系统的地址,有兴趣也可以进行参考。

相信研究的结果让很多人心中的石头落了地,总共接种的89,600,000份疫苗中,每百万份有90例的不良反应报告。比例随着年龄的不同也有所变化,在60岁以上人群中,每百万份的不良反应报告数为31.4,而在9岁以下的人群中这一数字为130.6,这些不良反应中大部分为轻微的局部反应。而在总共统计的8067例不良事件中,有6552例被确诊为疫苗相关的不良事件,其中有1083例属于严重的不良事件,但大部分(1050)都属于过敏反应。就之前美国等地区报告的H1N1疫苗致格兰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的情况,共发现了11例,而这一比例远远低于了中国这一疾病的自身发病率。

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面前,临床工作者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这也就需要得到更多的来自于预防医学的支持。但一切的前提,还是从安全角度出发,只有一套经过了良好的设计、周密考虑的应急预案,才能挽救最多的生命。

来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2011-2-17 原始论文

Safety of Influenza A (H1N1) Vaccine in 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in China. Xiao-Feng Liang, M.D., Li Li, M.D., Ph.D., et al.N Engl J Med 2011; 364:638-647

没读过瘾?快回到目录,继续悦读本期NEJM的其他文章→